_互联网金融到底挑动了银行的哪根神经?(转载)
clash官网 clash for windows clash
2014年互联网金融前瞻:人人天生有信用
毋庸置疑,我们正处在颠覆式创新的新经济时代。
随着第三方支付、P2P贷款、余额宝等基于互联网的金融应用席卷而至,从而拉开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序幕,我们看到了互联网思维下金融理财、贷款和支付创新的三种基本模式:凡是有留存资金就关联货币基金,凡是有供应商就给贷款,凡是有账号就可以做支付。
在互联网思维冲击下,传统金融经营的资本、信息、信用和风险将发生深刻变革。这一变革,将让传统高深专业的金融知识和产品,回归普通人都能理解参与的常识和常态,使更多人体验到更好的金融服务。
在互联网金融时代,信息交换的便利、高效和低价催生平等与分享。不管创意者做什么工作、社会地位如何,只要有好的创意,把它展示出来,都将有机会得到融资,网民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投资喜好和实际能力对创意进行投资,这就是众筹模式的价值。相对于传统融资方式,这种模式更为开放,同时能否获得投资也不再是以创意的商业价值作为唯一标准,只要是网民喜欢的创意,都可以通过众筹获得启动的第一笔资金,这笔资金将给创意者带来无限的可能与期望。
银行存款回流 互联网各种“宝”监管或落地
进入2月份,春节“滞后”效应并未影响到中国银行体系活跃的信贷投放。2月18日,记者从权威渠道获悉,截至2月16日,工农中建四大行单月新增人民币贷款高达1700亿元,其大部分是集中在节后第一周密集投放的。
某国有大行公司部人士透露,尽管1月份最后三天商业银行迫于额度限制对新增贷款做了部分压缩,但2月份一开头,信贷再度井喷,大部分贷款是前三个工作日放出去的。这得益于春节后现金大量回流银行体系导致的资金面宽松格局。在经历了1月份9400亿的大规模存款流出后,存款再次季节性回流。同业交流数据显示,截至2月16日,四大行存款小幅回流380亿。
春节过后,货币市场资金利率一路下行,完全不受逆回购到期、法定存款准备金补缴等因素干扰,这引发了市场关于中央银行放水的猜测。
互联网金融戳中银行哪根神经?
以一年定期利率算,和中国并列金砖四国的俄罗斯、印度、巴西,都在8%以上,甚至有10%以上的,而中国的银行呢,3%。我无意去挑拨什么,但存在即合理,为什么其他国家银行就撑的住,中国的银行就不成呢?
可能又有专家要蹦出来说利率市场化,因为上述几个国家的贷款利率也高的出奇。但人家的贷款大部分都是企业,用去钱赚钱了。而中国的贷款呢?个人贷款,买房?贷出的款创造不了价值,凭什么去高利率呢?这个恶果又是谁造成的呢?
我们以工商银行为例,2011年工行中期经营业绩披露,其境内储蓄存款余额达56791亿元,以活期存款占15-20%计算,活期存款余额大概1万亿,如果把工行当年的利润3000多亿人民币当成利息给到活期存款,可以支撑30%的利率,但活期利率是多少?0.35%。
结束语
小编的隔空喊话:“难道让银行把本来就属于老百姓的利益分润给老百姓就这么难么?”
不得不承认,普惠金融正在威胁中国这些银行的高利润,正在翘动银行垄断的基石。
互联网的“用户至上”玩法很可怕,它们只要能争取到客户,就有风投养着它,钱可以通过广告挣、游戏挣,或者干脆以后再挣,银行能这么干吗?
本文转载于深圳嘉华学校官方网站
版权声明:
作者:admin
链接:https://blog.ruiqing.work/2024/11/29/5998163/
来源:睿启空间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