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底特律”大猜想(转载)

  当中国提出资源型城市的设想、新型城镇化的新闻也铺天盖地之时,北京时间12月4日凌晨,美国汽车城底特律终于破产了。
  底特律的破产对于中国的城市发展有着非常现实的警戒作用。特别是在新型城镇化建设刚刚兴起的时候,这种来自异邦的警钟值得地方政府的重视。
  底特律曾是美国第四大城市。1896年,亨利·福特在位于底特律的厂房里生产出世界上第一辆属于普通百姓的汽车——T型车,世界汽车工业革命就此开始,底特律也因此成为世界汽车工业之都。早在18世纪中期,内河水运是美国最重要的运输方式,身处五大湖水路战略要地的底特律,早就成为交通枢纽。底特律和其所在的密歇根州,依靠地下丰富的煤铁资源和廉价的内河运输,一跃成为美国的重工业中心,逐步使美国摆脱了对欧洲进口工业品的依赖。
  底特律是所谓“大厦集群”的受害者。它的城市发展采用了以大企业为龙头、通过大规模地修建办公楼、体育场馆、交通设施等来刺激经济增长的战略。这种大工业和基础设施先行的模式,使城市发展过度依赖单一的汽车业,违反了城市多元化的本性,最终也让底特律成为美国汽车业衰落的直接受害者。
  现在好了,大家都把底特律当成反面的教材,可惜的是,这种模式在中国却仍然是诸多地方政府的掌上明珠。
  2011年,中国公布了一份“资源枯竭型城市”名单,可见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变已经是迫在眉睫。在经济处于上升周期时,这种单一产业城市的经济增速往往快于全国经济的平均增速,企业效益及人均收入、地方财政收入也会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增长。然而经过长期过度开发使用之后,必然面临着资源枯竭、产业衰退的尴尬局面。
  资源行业竞争力强、贷款风险小,金融机构垒大户现象突出,这抑制了对中小企业和新兴产业的支持动力。一旦出现经济下行等环境因素,这些单一产业城市的风险抵御能力也会严重低于综合型城市。
  为什么中国很多的城市都出现了这种毛病,还准备去走底特律的老路呢?
  主要的问题恰恰在于政府干预市场太多。大批地方官员本着“在我任期内兴建一批符合经济周期产业”的目标,强制性地将城市发展模式锁死,并且最终演变成了一个个单一产业主导经济死路模式下的鬼城。
  可怕的事情还在后头:在过去的三十年中,中国的城市发展太过迅速,很多城市至今仍然维持在经济上升周期的余晖中。这些没有经历过衰退的城市,根本无从知晓当前的发展模式是否真的能够承担经济风险,而真正的风险随时可能到来。
  都是发展规划的盲目和政府的过度干预惹的祸。
  说到底,中国有太多的地方政府参与到经济和产业的决策中,从产业园区到新城开发、再到招商引资,政府之手无处不在,但实践证明,政府往往不比市场更聪明。政府的职能应该是提供优良的公共服务,营造出优秀企业或产业发展的平台,而非变身为企业或为企业鼓与呼。
  这恰恰符合政府改革简政放权的大思路。未来中国的城镇化模式,应该是以此为蓝本实施的,兼顾特色与综合的城市集群。特别是在经济转型的筑底周期,这种模式才显得更加至关重要。
  更多新闻。。http://cs.jiwu.com/news/1848898.html

http://hpicc.org/hpi/9637848.html

版权声明:
作者:admin
链接:https://blog.ruiqing.work/2024/10/16/zhongguodediteludacaixiangzhuanzai/
来源:睿启空间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